close

    突然想起兩年前,九十七年的 七月一日 ,騎單車經過甲仙「鎮海軍墓園」。

 

    當時找到的資料寫著:「鎮海軍墓園:光緒十二年間,駐防臺灣府城的鎮海軍前營,奉巡府劉銘傳之命開闢嘉義經後大埔、甲仙埔、荖濃溪、寶來、鑒埕、關山啞口至八潼關的越山道路,設營於小林村五里埔,因夏氣炎熱,內山瘴氣過重,壯士多病而身歿,營葬於此。

 

    今天又翻找了資料,從維基百科得到更詳細的資料:

 

    1874(同治十三年)牡丹社事件後,中國始承認領有臺灣東部之事實,開始積極後山墾殖。[2]嘉義以南,開拓有六條聯絡臺灣東西部的橫貫道路,然因山區不靖,原住民時而突擊商旅,又路況維持不易,至1881(光緒七年)僅存三條崙路道可溝通枋寮與巴塱衛(臺東大武)[3]

 

1885(光緒十二年),臺灣甫宣佈建省,時劉銘傳因務海防而主政臺灣。為了積極聯絡後山軍防與資源,劉銘傳下令修築嘉義至大陂(今臺東池上)的橫貫道路。令駐防安平的記名提督楊金龍、臺灣鎮總兵章高元,各出七成隊伍,以嘉義為基地向東開拓道路。

 

楊金龍部指揮有鎮海中軍前營,章高元統領有鎮海中軍正、副兩營。三月初抵達嘉義,三月十八日抵達後大埔(今嘉義大埔),過雁裏溪(雁裏日本治臺時期稱雅里,即今日高雄縣桃源鄉鄉公所,雁裏溪則是今日的荖濃溪),越八潼關(今日大關山隧道的埡口)。東面部份則是由後山統領張兆連負責開通,修路官兵為張兆連統帥的鎮海後軍,由大陂溯新呂武溪而上,東西方於八潼關會師。[4]

 

高雄縣甲仙鄉之五里埔,位於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嘉義至甲仙段,是為鎮海中軍駐營所在地,鎮海軍墓即位於軍營駐地之旁。

 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/%E7%94%B2%E4%BB%99%E9%8E%AE%E6%B5%B7%E8%BB%8D%E5%A2%93

 

 

    抄了這麼一大段,只是有點開始亂懷舊的我,開始亂想,想當初荷蘭人、西班牙人、鄭成功、日本人,還有誰誰誰一大堆人來過台灣,連湖南人都來台灣開路,結果客死他鄉。當年要是日本人佔領台灣到現在,這會兒大家不都成了日本人,要是共產黨佔了台灣,不就都是…….

 

    再想想,我嘴巴也很努力「愛台灣」,但也沒做過修路修到死的好事,也沒當過啥「台灣之光」,不知道每個月捐三百給慈濟算不算做好事。於是,我竟莫名的感覺到慚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摩西 的頭像
    李摩西

    新竹的風在吹

    李摩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