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鳥教練「時速二十公里的風景」一書中有提到拉瑪達星星這一段故事,但因為我看書一向很混,沒好好吸收書中精華,所以經過這條路沒特別感覺,只覺得這路名真有創意,後來才知道「拉瑪達.星星」是人名,是一位跟莫那魯道齊名的英雄人物。





這是環島第十一天,南橫第一天的路上。騎到高雄縣桃源鄉,安替幫我拍的相片。


布農族的抵抗,肇因於大正三年(1914)實施於東部和南部原住民地區的「銃器收押」政策。總督府為有效控制原住民的強悍武力,強行沒收族人賴以狩獵為生的獵槍;在日警毫無轉寰餘地的強硬執行下,迫使布農族人殺警奪槍,造成一連串衝突、鎮壓、安撫與勦滅的事件。 拉瑪達‧星星除勇猛善戰外,兼有頭腦靈活、擅於智謀的長處,其飄忽不定的行動,令日警大感頭痛;臺東廳警務課長淺野義雄,甚至譽之為原住民中的北條早雲(日本一著名忍者)。大正三年(1914),拉瑪達‧星星在襲殺新武呂駐在所日警後,率族人逃到大崙溪上游高山深處的「伊加諾萬」躲藏。十數年間,從未有日警能夠進入「伊加諾萬」;直到昭和四(1929)年,日軍參謀本部的陸地測量部仍因無法進入此區,而在高山實測地圖上的這一帶留下空白,為臺東廳唯一尚未歸順的地區。 拉馬達‧星星以「伊加諾萬」為基地,出沒八通關越警備道及附近各地,並率族人襲擊高雄州、花蓮廳、臺東廳新武呂溪方面的日警。由於其在霧鹿警備線一帶頗具影響力,能左右各部落的動向,日警遂對拉馬達‧星星相當顧忌,深恐妄加討伐,會引起全面性抵抗。因而一直對其採取懷柔政策,希望拉瑪達‧星星能歸順投降。 不願歸順的拉瑪達‧星星,率族人多次襲擊警所、殺死日人;並在發生大關山事件後,引起官府極度重視。最後,在日方組成含警察八十八人、築路工人一百四十名的搜索隊強力搜捕下,終於昭和七(1932)年與長子、四子等一起被捕,並在年底處死。(http://www.twhistory.org.tw/20011105.htm)

當走完這趟旅程,整理相片,慢慢回顧經過的路線,南橫沿線是布農族的居住地,布農族是強悍的民族,也是最後歸順日本人的原住民。霧鹿國小至今還留有日據時代的大砲,那是日俄戰爭時日本的戰利品,輾轉成為日本人「理蕃」的利器。其中一門砲原本是放置摩天砲台,現在兩門都在霧鹿國小展示。到了海端,還可以看到拉瑪達星星的大雕像,但我跟安替經過海端時已經天黑,完全不知道那尊雕塑的歷史意義。隔天騎車到鹿野的鸞山部落,這也是布農族居住地,鸞山部落是被日本人強制安置,日本人將最強悍的一支布農族,遷居到海岸山脈的鸞山部落,利用卑南溪將生性怕水的布農族隔絕。 回顧歷史,不管是日本人,或是更早明清時期漢族統治,後來的國民黨、民進黨統治,都是中央集權專制,對原住民族的尊重並不夠,當自稱自己是台灣人時,該想想在原住民眼中的台灣人是什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摩西 的頭像
    李摩西

    新竹的風在吹

    李摩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